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大醫傳承教材1.4:郭生白《本能論》

2012-9-4 15:27| 發佈者: jack| 查看: 58226| 評論: 34|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2010年9月第1版

摘要: 《本能論》是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文章。如:人的生死是甚麼原因造成的;人的疾病是甚麼;人應該怎樣對待疾病;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最高智慧。 ... ... ... ... ... ... ...
(1)排異出表法
  1排異出表法:
  ①流行性感冒
  發熱惡寒(體溫升高到39℃以上),全身顫抖,頭疼,身疼,腰疼,骨節疼,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這是《傷寒論》表述的流行感冒癥狀。
  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是甚麼?我們知道,這是病毒感染
  發熱,體溫高達39℃以上,全身肌組織顫抖畏寒,這是肌組織在製造熱量提高體溫
  為甚麼要提高體溫?要發汗,要從汗腺代謝出病理物與機體代謝物這是排異系統對侵入機體的病毒發生的排異反應
  頭疼,是外週循環血流增強,血壓相對增高,血氣外趨上趨,出現的充血性頭疼,這是因為不能排汗
  身疼、腰疼、骨節疼痛,是病理代謝物質在組織中堆積,得不到代謝而發生的反應
  又因為汗不出,體溫升高,肺以急促呼吸向外散熱,形成
  脈浮緊,是外週血管因加強循環而浮出肌表
  這一切都是為了排汗而發生,因為汗不出而持續不解。這個趨勢應該很明白了:欲排汗而汗腺不開
  排異系統“欲排汗而汗腺不開”。張仲景因勢利導用發汗法
  為甚麼用發汗法,而不用殺滅病毒的藥?張仲景深深懂得生命科學。用殺毒殺菌的藥到我們體內殺毒,殺死了病毒也殺死了我們自己。中國人講“投鼠忌器”,用殺的方法,不僅我們自己受害,病菌也有應變性本能,會改變自己以適應毒藥環境,那是更為可怕的結果。五十年前的青黴素(按:青黴素,1944年開始大量應用。使用到今天,出現的結果可以證明
  張仲景對生命科學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宇宙萬物是相依賴、相制約的共生關係。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而不是你死我活。自主排異本能系統已明顯趨向排汗,衹要汗出來,病理物隨之排出,排異反應結束了,病的癥狀表現消失了,病便痊癒了。
  發熱惡寒脈浮的本質是不是排異反應?是。
  “因勢利導”是張仲景治病的大法。為甚麼叫大法?法是法則,大法則,普遍應用的法則醫學用軍事用治國用……大禹治水也是用“因勢利導”而成功。張仲景治病一生都用“因勢利導”,因為這是個大智慧
  流行性感冒“因勢利導”用發汗法,麻黃湯主治
  生命以發汗排異是不是人類的防病、癒病系統?是。
  麻黃湯方
  麻黃15克、桂枝30克、杏仁15克(研)、甘草13克
  ——上藥用水500毫升,浸20分鐘,煮沸,微火煮30分鐘,濾汁,渣再加水200毫升,煮沸,微火煮30分鐘,濾汁。二次汁混合,溫服二分之一
  ——溫覆取汗,要求全身有小汗,不可汗出如水流漓。汗出太多,病必不癒。要求微似有汗,保持十餘小時,必熱退、神清、身和而病癒,餘藥不必再吃。這個病衹要汗出週身而不過分發汗,一服必癒。如汗出不如法,或汗未出,則病不癒。
  麻黃湯主藥麻黃的作用是“發汗”
  桂枝的作用是溫通血脈,開腠理,解肌發汗,助麻黃
  杏仁祛痰,發汗,是肺組織的排異藥
  甘草和中緩急
  總之,這個方劑是發汗劑,但必須用於沒有汗的癥狀。如病勢有汗出的癥狀,絕對不可用。謹記!
  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性感染病,為甚麼不用抗毒藥而用發汗劑呢?這是我們要說明白的問題。因為,病毒侵入人體,生命本能的排異系統已經做出反應——欲發汗排異所以用發汗的方劑,一次汗出,病理物質被汗腺分泌排出體外,病癒。如服麻黃湯不如法,汗不出,必不能癒,因為病理物質沒被排出來。
  這個治法簡單明白,是按照生命規律,因勢利導的治療方法。麻黃湯是治流感的第一方劑。凡是流感身無汗的,都可以根據病勢考慮用麻黃湯發汗排毒。這張方劑組織得非常嚴謹:麻黃開汗腺,促汗腺分泌;桂枝溫通血脈開腠理,協助麻黃因為汗是從血液中分泌出來的,沒有週圍血管的充足供血,汗是分泌不出來的杏仁這個東西,我們單吃十數粒之後,吐痰很滑利,治咳喘很有療效,顯然有利於肺組織的排異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有發汗的作用。這三味藥以麻黃為主,桂枝為輔,杏仁為佐,甘草和中緩急,不失為天下第一發汗劑
   
  流行性感冒發熱惡寒、身疼、頭疼、無汗而喘,醫生用發汗藥麻黃湯治療。服下藥後,出汗或沒出汗,鼻出血幾十毫升,病癒了。這在臨床上並不鮮見,這是甚麼道理呢?
  張仲景對流行性感冒發熱、衄血,區分了如下三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
  這一條是說八九日以後發熱惡寒身疼的表癥仍在,這是當發汗的,用麻黃湯。服下麻黃湯後,仍發熱心煩,目暝,劇者,必衄血。出血了,病解除了。這個病例是吃了麻黃湯而衄血,病癒。為甚麼?鼻黏膜出血,也是排異反應的形式之一,同樣有排異的效應。
  第二種情況是“脈浮緊,發熱,身疼,無汗,自衄者癒
  這是沒吃藥,而自然出血的病例。沒經任何藥物治療,鼻出血數十毫升,病癒了。甚麼道理?排異系統促使鼻黏膜出血,病理物質排除了。
  第三種情況是“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一例是因為當發汗而沒有發汗,所以導致衄血。衄血以後,病沒解,仍發熱惡寒,無汗身疼,於是用麻黃湯發汗治療。
  以上這三種情況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流行性感冒用麻黃湯發汗而癒。如果沒有發汗,衄血也可以病癒;吃過麻黃湯與沒吃麻黃湯都可衄血而病癒;沒吃麻黃湯衄血而病不癒的,仍要用麻黃湯。
  麻黃湯是發汗,發汗是排異,衄血也是排異。流行性感冒必須排異才能痊癒,不排出異物則不能癒。衄血在流感病中,有醫家稱為“紅汗”,意思是與發汗等同看待。

  ②流行性感冒併發癥
  脈浮緊,發熱身疼,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所謂“項背強几几”,是指項背肌組織僵直,俯仰都疼痛。這種身體發熱而畏寒畏風、不出汗的病例,簡單地說,就是上述用麻黃湯的癥狀而併發項背肌僵直疼痛的病例,這在流感病中是常見的。怎麼治呢?用麻黃湯加葛根、芍藥,名叫“葛根湯”。
  葛根湯方
  葛根40克、芍藥20克、麻黃15克、桂枝30克、甘草20克、生薑30克(切)、大棗12個(切)
  ——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黃、葛根20分鐘,去白沫,入餘藥煮30分鐘,濾汁,再加水200毫升,煮20分鐘,濾汁。兩次汁相合,溫服二分之一
  ——溫覆取微汗,如同麻黃湯將息法。
  麻黃湯是張仲景制的第一發汗排異方劑,是流感唯一的發汗劑。此證是流感用麻黃湯的病勢,卻合併了項背肌僵直疼痛,可以在發汗劑中加葛根40克、芍藥20克和生薑、大棗
  葛根行津液通諸痹,所以對項背肌組織是通行津液、解痙的第一藥
  芍藥通血脈、解急,與甘草合用,緩急通血脈
  生薑大棗助津液
  四味與麻黃湯相合,在發汗排異中解除項背肌組織僵直癥。概括為一句話:流行感冒合併項背肌僵直,仍以發汗排異為主,兼解項背僵,用意仍在排異。

  ③流感併發水氣病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小青龍湯方
  麻黃42克,芍藥、桂枝、甘草、乾薑各40克,細辛20克,五味子、半夏各100毫升
  ——以上八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黃減400毫升,內諸藥煮取600毫升,去渣,溫服200毫升。(不可摩仿使用)(按:麻黃量大?)
  “水氣”是甚麼病呢?中醫有“水飲”病。水飲即是“水氣”。在這個病例中,“心下有水氣”是併發癥,是這個病人的宿疾。這個人有水氣病的宿疾,當感染了流行性感冒,引發了“水氣”病宿疾。“水氣”是組織中停瀦的液體。這液體從組織中滲出來,發生很多癥狀,如乾嘔、乾咳、下痢、噎、喘、小便不利、少腹滿等等癥狀,都是“水氣”所導致的。比如,肺組織中有水氣,時有滲出液,引起咳嗽。肺組織有水,呼吸因缺氧而急促喘息。食道組織有水,自感吞咽有噎的感覺。結腸有滲出液,當然有下痢、小便不利、少腹滿的癥狀。這些都是因為水液得不到代謝,導致小便不利,水液下趨而少腹滿。所以,幹嘔、喘、咳、噎、下痢、少腹滿都是水氣為病,這些癥狀不必都有,有一癥便是有“水氣”
  流感併發水氣病,仍以麻黃湯發汗排異。併發的水氣病用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散水氣,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仍以麻黃、桂枝發汗為主,細辛通九竅利百脈,散水氣助麻黃發汗。乾薑、五味子、半夏都是治心下水氣的藥。下痢是乾薑、五味子所主的水氣下流。嘔、噎用半夏、乾薑逐心下的水氣。
  流感發熱身疼無汗,必須發汗排異方可痊癒。如其人有水氣病,則很難發汗。凡有水氣的人,水瀦留於組織中,代謝有障礙,汗不易出,麻黃、桂枝難以發汗成功。加細辛、乾薑,汗自可排出。細辛辛溫通九竅利百脈,助麻黃、桂枝發汗,從汗液散發水氣。後人議論說:“大青龍行雲布雨,小青龍倒海翻江。”
  以上是流感併發水氣病的典型案例。大法仍是排異——發汗是排異;從汗中散發水氣也是排異

  ④流行性感冒併發裏熱
  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這個例證也是麻黃湯發汗的病勢。但這個人是“不汗出而煩躁”。“不汗出”與上例“無汗”不同。“無汗”是身上無汗。“不汗出”是發汗而汗不出,可見汗腺分泌障礙很深,所以用“大青龍湯”。大青龍湯用麻黃湯加麻黃一倍,生石膏100克,生薑、大棗。因為吃發汗藥汗不出,所以倍用麻黃,加薑、棗以增加體液,加生石膏以清解煩躁。這一病例中的煩躁是因發汗不出,裏熱而致煩躁不安。大青龍湯是古今發汗最峻猛的方劑。總之,最重要、最急切的,還是發汗,排異出表。汗出則病癒,汗不出必致病情逆轉。
  大青龍湯方
  麻黃3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研)、甘草20克、生薑30克(切)、大棗12個(切)、生石膏150克(碎)
  ——以上七味用水1500毫升,先煮麻黃20分鐘,去沫,入餘藥煮30分鐘,取汁500毫升,分溫二服
  ——服第一次藥後,溫覆取微似汗。如汗出多,用溫粉撲身。一服汗出,停服第二次藥。汗不可過多,如水流漓。汗出太多,煩躁不得睡眠。
  大青龍湯是古今發汗的第一峻劑,是針對發汗而汗不出的,所以加倍用麻黃發汗。雖然是汗不出,用發汗峻劑,但仍要求“微似有汗”,而且叮囑汗出不可多。萬一汗出多了,需用溫粉撲身。溫粉相當現今撲粉。撲粉全身,目的是遮汗孔避風的意思。
  在這個例證中我們看出,發汗的意義在排異而不在發汗。所以我們必需掌握這個分寸——既要用發汗法排除病理物,又要不過發汗傷津液,防止病情逆轉。方劑命名“大青龍”,意義是龍能行雲布雨,發汗如天降雨水。“小青龍”意為龍能倒海翻江,亦是治水之意。

  ⑤傷風感冒
  脈浮緩,頭疼,發熱,汗出,惡風”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這個感冒與流行性感冒不同。
  其一,這個感冒發熱比流感溫度低些,一般不過38℃左右,畏寒的程度也輕。流感是全身顫抖,重衣重被仍寒冷顫抖。這個感冒是微寒,有風才感到寒冷,所以叫“惡風”。
  其二,流感身無汗,這個感冒是時有汗時無汗。所以有人對這個病的癥狀摩狀表述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翕翕有一開一闔的含義,淅淅、澀澀都是陣陣發作的意思。這種感冒不像流感那樣持續在一個高端的體溫,劇烈畏寒,難耐頭疼、身痛。
  其三,此感冒有“鼻鳴,乾嘔”。
  其四,此感冒脈浮緩,而流感是脈浮緊。
  以上這四項區別,是流行性感冒與傷風感冒的鑒別。因為二者的排異反應趨勢不同,用藥也不同,必須分別無誤,才能藥到病癒。
  這個病的癥狀表現,也就是說排異反應的趨勢,從以下癥狀中看得出來
  脈浮是週圍血管增強供血而橈動脈淺出,這是排異本能系統為排汗而必須提高體表供血的反應
  發熱是排汗的必要條件
  因時有汗出,所以體溫不會過高
  又因時而無汗,排異本能系統仍有障礙,不能通暢地排汗,所以病不能痊癒
  有汗的時候,體溫接近正常,感覺也稍輕鬆,無汗時癥狀又開始明顯
  頭疼為充血所致
  鼻鳴是鼻黏膜充血,流鼻涕是排異的表現
  幹嘔是胃的排異表現
  概括地說,這個排異趨勢是:欲排汗而汗腺已開,體液供應不能通暢。應溫通血脈,助津液以排汗解表,用桂枝湯主治。
  桂枝湯方
  桂枝30克、芍藥20克、甘草20克、生薑30克(切)、大棗12個(切)
  ——以上五味,用水1200毫升,微火煮,取400毫升,溫服200毫升。服藥後10分鐘左右,喝熱稀粥以助藥力
  ——溫覆約二三小時,遍身漐漐有汗出為好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則病必不癒。若一服汗出病癒,不再服藥;若一服汗不出,再服一次;又不出汗,再服一劑,汗出病癒為止。目的在取汗排異,病癒停藥。如不能作汗,繼續服用桂枝湯,兩劑三劑,汗出病癒。
  桂枝湯是傷風感冒有汗而病不癒的解肌劑。解肌的含義是解除肌腠發熱、頭疼、汗出、惡風的癥狀。因汗出是時有時無,所以排異不能順利完成。需桂枝、芍藥溫通血脈,助津液,以利導排異,取汗發表。如感冒無汗出的癥狀,不可用桂枝湯,等同於有汗不許用麻黃湯一樣。病人身有汗出,誤用麻黃湯重發汗,必傷津液而使病情加劇。如病人身無汗,不可用桂枝湯。桂枝湯是溫通血脈之劑,不是發汗劑,所以一定不能用於無汗的感冒之癥。麻黃湯也不能用於汗出惡風的感冒。
  桂枝湯方中,桂枝溫經通脈,開腠解肌,能通津液,促進汗腺分泌芍藥除血痹通血脈散惡血血痹是指血脈凝不通行惡血是指含有害物質的血液桂枝佐以芍藥合以甘草,其效能在散惡血,破凝血、通百脈,溫經開腠理更以薑、棗補津液通汗竅用於有汗的排異趨勢中,自是十分完美的取汗的方劑。歷代醫家用桂枝湯治自汗、盜汗,甚驗。   

  ⑥傷風感冒的併發癥
  感冒“脈浮,頭疼,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僵几几,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這個病是上證用桂枝湯的癥狀合併項背肌組織僵直疼痛不能俯仰的例證。脈浮、頭疼、發熱、汗出、惡風,是桂枝湯所主治;項背肌組織僵直疼痛,是項背肌組織痙攣。葛根通行津液,項背肌組織津液通行則痙攣緩解。在流行性感冒中也常發生項背僵直無汗,用葛根湯主治。這個證是有汗惡風,所以桂枝加葛根湯主治。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30克、芍藥20克、葛根40克、甘草20克、生薑30克(切)、大棗12個
  ——以上六味用水1500毫升,溫服二分之一
  ——服後將息如桂枝湯
  葛根解釋見葛根湯方。

  ⑦傷風感冒併發喘咳癥
  因其人素有喘病,平時較輕微,感冒後喘咳加重,表現:“脈浮、發熱、頭疼、汗出、惡風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傷寒論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方
  桂枝30克、芍藥30克、甘草20克、厚朴20克、杏仁20克(去皮尖)
  ——以上五味用水1000毫升,微火煮取400毫升,溫服200毫升
  ——溫覆取微汗。
  桂枝湯前面解釋過。厚朴主治肺氣脹滿喘咳,杏仁主治咳嗽、上氣、喘促。這個癥狀的喘滿不用麻黃而用厚朴、杏仁,是因為有汗出而不可用麻黃重發汗。過分發汗亡津液,屬誤治。

  ⑧感冒“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傷寒論
  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枝30克、芍藥40克、甘草20克、人參30克、生薑40克(切)、大棗12個(切)
  ——上六味用水1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溫服200毫升
  這個例證是無論流行性感冒或傷風感冒,凡是用發汗排異法的,汗出以後,發生了上述癥狀,都是因為汗出太過,體液傷損,動脈血管收縮而出現脈搏沉遲之象。體液喪失過多,脈管收縮,心搏減緩,供血相對減少。肌組織因失濡養而發生攣急疼痛。這個病勢仍需以桂枝湯溫通血脈,加生薑溫表,加人參生津液,生脈氣,補心氣,肌組織得到津液濡養則身疼緩解,體液恢復則脈象平和
  身疼與脈沉遲是同一個因果關係。血與汗同源,汗出過多則傷津液,傷津液則傷血脈沉遲是因傷血亡津共生性本能,必須維持有效循環而調整血壓與心率,所以脈搏出現沉遲之象,肌組織同樣因循環供血不足而失濡養,出現疼痛。
  這個例證是因過發汗所導致。所以說,發汗法不在汗而在排異。如果“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小青龍”“葛根湯”等方劑服後,汗不出,病能不能痊癒?不能!汗不出,病理物質不能排出,病必不癒。

  ⑨感冒過發汗
  “太陽病,發汗,汗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寒,難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生物病原體感染的疾病,排異趨勢向體表的一類,稱“太陽病”。這類病用發汗法,是正確的。但發汗的目的不是排汗,而是排除致病的異己物質。如果出汗太多,便會發生壞病,這是人為的不良後果。如果因出汗太多,造成“汗漏不止”(汗出如漏不能止),病人身畏寒,小便困難,四肢難以曲伸,出現拘急、痙攣,這是因為汗出太多,體液喪失。血汗同源,津液外越,血液損失,泌尿困難,肌肉組織與運動神經失去溫煦與濡養,所以發生上述癥狀。
  “桂枝湯”方中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切
  桂枝等藥溫通血脈,解除體表的排異障礙。加附子一枚,是為了恢復汗腺的張、弛功能。汗出太多,皮膚、汗腺、汗孔的功能虛損,加附子回陽固脫以止汗,溫肌膚。附子炮用降低毒性而藥力和緩。
  這個病狀是告訴後世學醫者,一旦用發汗法不適當,而出現“汗漏不止”的不良後果怎麼辦。因為用排汗法的目的是排除致病物質,絕不是為了排汗,所以一再叮囑:“取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一是病必不癒,二是汗多亡陽、傷津液。桂枝加附子湯證,就是亡陽傷津的不良後果。
 
  ⑩發汗排異法結語
  流感高熱惡寒,身疼,無汗而喘,用麻黃湯汗;如上癥併發項背僵疼,用葛根湯發汗,葛根湯中包含麻黃桂枝,也是發汗法小青龍湯從汗中散發水汽;大青龍湯是古今發汗第一峻劑。
  這四個病癥本質上是一個病。說是流行性感冒,應該分離出流感病毒,方合現代醫學的規則。說是“傷寒病”“太陽病”,是傳統的命名,出於張仲景。說是“麻黃湯證”,也是傳統的稱謂,出於清代醫學家柯韻伯先生。
   總之,這四個病毒性感冒病,它們共同的本質特徵是無汗,排異趨勢是開張汗腺,用麻黃、桂枝發汗法。根據它們的個性,項背僵疼的,用葛根;有水氣病併發的,用小青龍湯;有裏熱的,用大青龍湯。我們從中看到了甚麼?看到了病的共性與個性,看到了排異法的共性與個性,看到了方藥的共性與個性,留給你的是多方面的思考!
  中醫用汗法排異的內容非常豐富。這裏所舉的個病案都出自《傷寒論》,是中醫生命本能系統理論用於臨床的經典案例。案例告訴大家中醫是怎樣治病的,病是怎樣痊癒的。
  經典是傳統的典範。把經典變為常識,把常識加以普及,使人人都明白,豈不是好事一件?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醫師,但可以讓人人都知道醫事為何物。今天中醫治病的道理,就可以使人人明白。
  當年孫中山先生嘗感歎:“中醫誠可以癒病,但不能以癒病之理喻人。”今天中醫的癒病之理,可以人人知道,對於治病、對於養生都大有好處。
  發汗法是治療外源性疾病的方法之一。當用發汗法的病而不用發汗法,或發汗過多,都會導致病情逆轉,造成人為的壞病,不可收拾。所以當汗不汗、發汗太過,都會造成病情逆轉。比如流行性感冒或傷風感冒,不用汗法排異,而用激素退熱、冰袋降溫或濫用抗生素,必會造成後遺癥。這樣造成的後遺癥很多,以下我們有專題說明。

1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本文導航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jack 2014-6-28 12:16
第6頁添加“一、甚麼是疾病?”“二、甚麼是中醫?”,為了目錄方便。
引用 jack 2014-6-28 09:08
第16頁“1. 清下法:”改為“1. 清下法”。
引用 jack 2014-6-27 18:55
第28頁1處“于”改為“於”。
引用 jack 2014-6-27 18:52
第20頁2處“什”改為“甚”。
引用 jack 2014-6-27 18:46
第34頁2處“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44
第27頁“合制之”改為“合製之”。
引用 jack 2014-6-27 18:41
第9頁“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9
第8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7
第5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6
第3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1
第30頁1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9
第28頁19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5
第27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4
第26頁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2
第25頁3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8
第22頁3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3
第19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1
第6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9
第5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6
第4頁4處“症”改為“癥”。

查看全部評論(34)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8 01:40 , Processed in 0.15863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