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大醫傳承教材1.4:郭生白《本能論》

2012-9-4 15:27| 發佈者: jack| 查看: 58236| 評論: 34|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2010年9月第1版

摘要: 《本能論》是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文章。如:人的生死是甚麼原因造成的;人的疾病是甚麼;人應該怎樣對待疾病;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最高智慧。 ... ... ... ... ... ... ...
四、陰陽五行的啟示與推演
四、陰陽五行的啟示與推演
   
  1陰陽五行:系統性之推演
  中醫在《傷寒論》問世前,臨床醫療是“醫方”(如同時代的《肘後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方》、唐·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唯張仲景在陰陽五行的啟示中推演,建立了理、法、方、藥一體的臨床醫療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張仲景融入了信息系統、控制系統,把《傷寒論》打造成無古無今、超現代的臨床醫學體系!如今,中醫於本世紀初便創立了《傷寒論》臨床醫療系統,使用了信息處理與控制程序。這是在中醫內容中得到驗證的,決無邀寵之意。
  《傷寒論》臨床醫療系統的構建,完全是在陰陽五行的啟示中推演而來的。陰陽五行本身就是一個包羅宇宙萬物的巨系統。這個巨系統把宇宙萬物分為五種屬性,發生著五行運動。這就是把宇宙萬物以陰陽屬性構建為一個巨系統,又以五種不同屬性分為五個大系統。每個大系統中還可以根據需要以不同個性分為若干子系統,甚至無限可分。
  五行陰陽這個巨系統,恰恰是把宇宙萬物整合為一的巨系統。這是一個無限整合,沒有這樣的無限整合,我們不可能得到對宏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因為,生命規律衹有在宏觀世界中才能得到。在認識了生命規律之後,再對宏觀世界用分割的方法,進入微觀世界。在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你會把在宏觀世界中得來的對於生命生死存亡盛衰認識加以更深刻、更真切昇華!如果不瞭解宏觀世界的大道理,而對個體進行無限分割,進入微觀世界去尋求生命規律,那你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衹緣身在此山中”。我這裏,是講系統的意義。系統是對事物整合的宏觀認識,宏觀認識即普遍性、共同性的認識,也即普遍規律的認識。系統的功能,就是我們以共同性為指導去認識個別性,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系統”這個詞,是外來語還是本土語,我沒考證,在漢墓出土的簡書中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在漢代尚沒有這個表述。那麼我根據甚麼說陰陽五行是宇宙萬物的巨系統?說傷寒六經是臨床治療系統呢?很簡單,陰陽五行本身便是同類事物以內部聯繫組成的整體,傷寒六經也同樣如此。漢代前沒有“系統”這個表述,《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稱陰陽五行為萬物之“綱紀”,張仲景命名傷寒治療體系為“六經”,而“綱紀”“”“系統”這三個詞都是從“糸”字與諧音字組成。“綱”是網的綱繩,千萬個目系於一綱;“紀”是治絲,把散絲的頭緒整理出來為“紀”;“經”是織物的縱線,可引申為道路、規範;“系”為絲所連綴的同類事物,以及內部聯繫組成的整體——都與“系統”沒有區別。我們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兩千年之隔,綱紀系統,名稱雖有不同,而實質則一。我們可不可以確認傷寒六經系統,是受陰陽五行的啟示而推演出來的呢?
  我再陰陽五行與傷寒六經系統的內在聯繫展現給大家看:張仲景開宗明義,首先把傷寒中風同類疾病分為陰、陽兩個系統:“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無形的動力是陽;有形的器質是陰。陰陽合德,一動一靜,是生命過程陰陽離決,有靜無動,是生命滅亡——這是生命生死中的陰陽那麼生命過程中的陰陽是怎樣的呢?生命過程中陰陽是均勢平衡,也就是動態平衡。
  我們可以設定一個陰陽正(+)、負(-)值。“+”為陽性值,表示機體的自主性運動在正常值。自主性運動是一切生命機能的動力,自主性運動在正常值中,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等都在正常運動之中;如果自主性運動在“-”值狀態,那麼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運動都會出現動力不足,整體處於陰性狀態。所謂“病發於陽”,便是病發生在“+”陽性值中,機體的自主性、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處於正常狀態;所謂“病發於陰”,便是病發生在“-”陰性值中,機體自主性運動量不足,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都處於低落。同樣一個病,發生於這兩種機體狀態中,病理、治法與方藥都是截然不同的。而確認病發於陰性值與陽性值的根據,是發於機體內部的一條信息,即發熱惡寒與無熱惡寒。這個信息證明了甚麼?為甚麼是病發於陽或發於陰的根據呢?
   
  2陰陽五行:排異性之推演
  這要從病理說起,傷寒、中風是生物病原體侵入機體引起的排異性反應。在排異性反應中,無論是排汗、排便、排膿、排血,任何一個排異通路,都必須是有關的器官、組織自主性做出超常量的運動,才能把致病物排出體外。例如排異反應趨勢向體表排汗,必須提高體溫、提高血壓、提高週圍血管供血量,讓微血管充血,以開放汗腺。在這個排異過程中,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發熱”,發熱惡寒是在提高體溫中肌組織顫抖而發生的感覺。
  “發熱惡寒”這條病理信息,最能表現人體的自主性運動與排異性能力在正常值,病是發於陽性病理過程中,因而“發熱惡寒”是陽性病理的定性標準。
  在《傷寒論》中,陽性病是一個系統,又根據排異反應出現的病理部位不同而分為太陽、陽明、少陽三個子系統。太陽經排異反應趨勢向“表”;陽明經排異反應趨勢在“裏”,或向上越,或向下奪;少陽經病在“氣機”部位排異反應發生障礙。
  在太陽經系統,分有汗與無汗兩種病勢。有汗病勢二十一例,無汗病勢四例,共二十五例。太陽經系統中有汗病勢類與無汗病勢類所有個例,都具有太陽經自主運動正常值,排異反應向“表”的共同病理特徵,而又各具獨有的個性病理特徵。但都是以脈、癥、病情等病理信息所表明的,都因其排異趨向而用汗法
  陽明經病理系統排異反應在胃腸,張仲景稱“裏”。排異反應趨向上越(吐)與下奪(排大便)兩種。對上越者,因其趨向用湧吐法;對下奪者,因其勢而用攻下法。吐法、下法是對陽明病的一般病勢而言,又根據各自不同的個性病癥而有不同的下法,在下法中有“白虎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個不同等級。陽明病所有個例,也都是以脈、癥、病情,與自覺、他覺的病理信息表明的。張仲景所謂“辨脈癥”,實際便是病理信息的處理程序。
  少陽經病理系統在“氣機”,排異反應因氣機調節失常而受到障礙。少陽系統病勢有四類:氣機調節失常是其一;因調節失常而障礙排異反應排汗是其二;因氣機失調而障礙排異反應排除胃腸熱結是其三;因氣機失調大便燥結障礙排異反應排便是其四。
   
  3陰陽五行:自主性之推演
  以上是陽性病系統中三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中有若干個例,以下我們看陰性病理系統。
  陰性病理系統與陽性病理系統相反。陰性病是自主性運動在負值狀況,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能力無能做出有效的反應。生物病源體侵入人體後,共生性與排異性反應不能動員相關器官組織以增強代謝的形式排除異己,集中表現就是不能提高體溫發熱,而出現體溫低落的惡寒,所以“無熱惡寒”是陰性病的定性標準。在陰性病系統中,與陽性病相對,也是氣機三個病理反應的區。不過,陽性病是病理反應區不同而排異方式不同;而陰性病則是在 氣機 三個病中組織器官自主性運動能力衰弱,不能維持正常基礎代謝,因不同病、不同的組織器官出現自主性運動衰弱而已,以下分別介紹。
  少陰病系統,脈沉細,體溫低落,身寒,但欲寐,是心功能衰弱、外週循環不足,這表明循環系統自主性運動在負值狀況,這個病是以“回陽法”治療。“回陽”的含義,就是恢復失去的動力。少陰病過程中有七個不同的個例(麻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少陰病因陽回發熱汗出而病解除。這就是自主性運動值升高,排異性能力回復正常,排除了病原物質而病癒。
  太陰系統脈弱象是沉微細無力,表明血壓降低,循環血流量與動力俱呈現負值,而且腹滿時疼,下利清穀,食不下而吐體溫降低,明顯地,自主性運動降低,循環動力與胃腸消化功能、代謝功能都在低值的狀況,這種狀態中,自主異能力幾乎出現零值
  太陰病與少陰病以及厥陰病,其共同的性質就是自主性運動能量過低——少陰在循環與週圍組織;太陰在循環與胃腸器官;而厥陰病,是自主性運動能力降低出現於氣機官能。厥陰病系統,問題複雜,需從頭說起。
  關於厥陰病,章太炎先生說:“厥陰病乃千古疑案。”為甚麼說是疑案呢?因為自宋代至今,可以看到的《傷寒論》版本,在厥陰篇衹有提綱一條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而下面既無理法,也無方藥,也就是提綱之下沒有切實的內容。因此,自宋·成無己注釋《傷寒論》以來,曆金、元、明、清諸代,眾多醫學家對傷寒論厥陰病議論甚多。說法之一,張仲景也是有局限的,消渴病今天還是醫學界沒能解決的難題,一千多年以前不能出治法是很自然的事;說法之二,《傷寒雜病論》成書一百多年後,經王叔和整理而行世,建安至晉大約百年,而戰禍頻仍,更加水、火、蟲蛀之災,對於竹木簡書很難保存完好,《傷寒雜病論》中多有佚失,厥陰病篇應是因這些災難而散失。上述這兩種說法,不必分證是非,重要的是將佚失者找回來,實缺者,可補上。但已經尋找千年,仍無消息,還是補起來便宜。怎麼補?缺少甚麼補甚麼。缺少了甚麼呢?缺少了厥陰病的理法方藥!
   
  4陰陽五行自主性推演:厥陰病補缺
  甚麼是厥陰?甚麼是厥陰病?厥陰病怎樣治法?甚麼方藥?
  厥陰是張仲景以陰陽消長的關係來說明傷寒六經病的病理關係,並以它來命名。陰陽是對立存在的,沒有孤陰、孤陽。但陰陽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是消長變化。陽長陰消,陽極生陰,陰長陽消,陰極陽生,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厥陰表示陰氣盛極而陽氣開始增長,所以厥陰與少陽對立存在。在《傷寒論》六經系統中,太陽與少陰是在“表”病,陽性過程稱太陽,陰性過程稱少陰;陽明與太陰是“裏”病,陽性過程稱陽明,陰性過程稱太陰;而氣機,陽性過程是少陽病,陰性過程為厥陰病。這就是說,氣機這個區的病,自主性運動能力在正常值為少陽,自主性運動能力在負值為厥陰。這便理出來一個頭緒:少陽氣機病的陰性過程便是厥陰病。
  張仲景在厥陰提綱中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這是說的甚麼病?“消渴”應是糖尿病與尿崩癥;“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應是強心悸與心絞痛、心肌壞死。這似乎透露出一點線索:糖尿病與尿崩癥都是內分泌病。糖尿病總是合併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這是很清楚的。內分泌紊亂必然導致代謝障礙先發生糖尿病,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或先發生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而後出現高血糖者——臨床中均屬常見。到這裏,厥陰病已經初步定位——分泌與代謝病
  我們可以與少陽病的病核對一下,看是不是同病。病是發生病理反應的實體是器官組織。張仲景說,太陽病在“表”,陽明病在“裏”,而少陽病則沒有指出一個實體病位,我們衹好從少陽病的脈癥中尋求其病理部位。
  六經提綱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口苦咽幹目眩”是出於甚麼部位?
  “口苦”是膽汁代謝障礙,膽汁溢於肝循環,進入體循環,在舌組織循環中產生苦味;
  “咽幹”,是口腔唾液腺分泌失調,稀薄唾液腺分泌減少,而感到口咽幹;
  黏稠唾液分泌增加黏稠唾液中含黏蛋白,所以容易附著在舌上形成白苔,這就是少陽病“舌上白苔者”的形成原因
  “目眩”一癥考慮是眼血管收縮,以及瞳孔散大所致。
  少陽病口苦、咽幹、目眩以及脈弦細,都與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調節失常關係直接。交感神經活動使內臟與外週血管收縮,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腸運動,抑制膽囊收縮,使瞳孔散大,促進糖原酵解;副交感神經運動則相反,使血管舒張,分泌稀薄唾液,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液、胰液、胰島素的分泌,使膽囊收縮,瞳孔縮小……
  說到這裏,少陽與厥陰的共同病位已經分明,口苦、咽幹、目眩、脈弦細、舌上白苔,以及其他少陽病癥(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往來寒熱、胸脅苦懣)與厥陰病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同出於分泌調節機制。
  內分泌與外分泌是相連接的,分泌與代謝也是相連接的。這些都是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調節失常所致:副交感神經自主性活動降低,交感神經失去制約。如果在有“往來寒熱”時,可認為在少陽過程中;如無發熱,出現消渴,或出現心中疼或心悸或饑不欲食,可認為入厥陰過程。
  中醫陽“生發之氣”,並以三焦為體。《難經·三十八難稱三焦“主持諸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中說:“三焦為相火之用,分佈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作相火之用的三焦,在中醫臨床中,一向被認為是少陽氣機,而相火被認為生命之火。或換個話說,是推動生命活動的動力。交感、副交感神經運動分泌代謝等都屬於三焦氣機的一部分功用。三焦氣機作為少陽與厥陰的病理部位,從形式、內容都是相契合的。
   
  下面我們談治法與方藥。
  我們不妨把厥陰病直稱為糖尿病併發高血壓冠心病的一個案例,這樣說起來方便些。
  在中醫的理論中,糖尿病發生於厥陰病理過程中,是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低於正常值而出現的營養代謝調節機能障礙。在少陰病表陽虛,以附子、人參助其自主性運動稱助陽陰病在裏,以附子、乾薑回其陽;而厥陰病在氣機,用甚麼藥來強化三焦氣機大的自主性活動呢?
  這不是個新問題,這是前人已經重複做過,並且說了二三千年的問題。張仲景對少陰與太陰用助陽、回陽的附子、人參、乾薑等藥重振了自主性運動,正是我們的思路,即治癒糖尿病的思維。張仲景在治療少陰病時,對循環瀕於衰竭(張仲景稱亡陽)的情況,就是用“回陽”法起死回生的。當然,少陰、太陰與厥陰是同理不同法、同法不同藥的,既是相同的病性,又是不同的個體。我們可從少陰、太陰病中受到啟發。
  我們重述一下陰陽的關係:“陽動陰靜”“陽生陰長”“陰陽互根”。陽為運動,運動不足為陽虛,陽虛則陰不足,陰不足又導致能量缺少,這是陽生陰長的關係,也是陰陽互根的關係
  以糖尿病說,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嚴重不足,造成營氣缺乏、衛氣不足,上焦納入、中焦運化、下焦排出一片混亂,神疲體倦,併發癥狀逐日增多,這是從宏觀上看三焦氣機的陽虛勢態。
  從微觀上看,糖尿病胰島素的分泌至關重要。胰島組織分泌兩種激素血糖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分泌降糖激素;血糖濃度低於正常值時,分泌升糖激素——這就使血糖調節在一個動態平衡之間。而糖脂肪、蛋白三大營養物質之間在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這個生化過程中也存在一個調節機制,並且是根據生命活動的需要來調節的,穩定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範圍。每一個器官、組織的分泌,激素也好,生化酶也好,都是在運動中產生的,這些物質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由物質轉化而來的。
  這些器官、組織的運動是從哪裏來的呢?前面已經說過,是副交感神經活動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液、腸液、胰液、胰島素的分泌。是甚麼東西使副交感神經活動呢?這在微觀世界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我們衹好說:自主性。生命中組織器官產生了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需要甚麼,產生甚麼;需要多少,產生多少;甚麼時候需要,甚麼時候產生……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又非常有序,而且是動態的自主運動、自主控制、自主調節的生命化學程序。治療糖尿病的理法藥物,就在於如何恢復上述這個生命化學程序的自主性活動。
  讓我們回到宏觀中去。微觀世界中所表明的,與宏觀世界中所認識的,是相似的。我們已經知道,治療糖尿病衹能強化三焦氣機的自主性運動。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給予“陽、的藥物,(按:此處缺一句,我猜的。)同時補以高能量的營養物質,以期達到“陽生陰長”,恢復自主調節的生化程序,恢復其均勢平衡的生態秩序。   
  甚麼藥物強化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呢?甚麼藥物可作為三焦氣機自主性運動所需的能量呢?
  我們是幸運的,先輩們在三千年中給我們留下大量的醫藥遺產。至今能看到的《本草》三十多種,方書三百五十多部,中藥一千八九百味,而且大多是在千百年的臨床中無數次實踐驗證過來的。在這個寶庫裏,何求不得!我在補元氣、健脾氣、滋肝補腎的思路中組成“生化強生合劑”,已經過六年的臨床驗證,中醫學中一扇未曾啟動的門為我大開。我看到,厥陰病系統中遠不止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而是更多更多的內源性疾病。
  我去年(2006年)在浙江大學醫院臨床中治療糖尿病,其併發的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先後痊癒了,這是糖尿病與高血壓、冠心病的合併案例,治療原發的高血壓、冠心病,結果相同。而且在治療糖尿病或高血壓、冠心病的過程中,我看到許多併發性疾病,或非併發疾病,都在“生化強生合劑”治療中先後消失,諸如脂肪肝、萎縮性胃炎、潰瘍不癒合、口腔潰瘍、慢性咽炎、內外痔、白內障、青光眼、玻璃體混濁、便秘、失禁、前列腺肥大、腎功能不全、陽痿、陰冷、肢疼肢麻、風濕痛、顏面黑斑、老人斑、器官組織間囊腫、鼻息肉、脂肪瘤(其中一例是扁桃腺腫瘤),以及所謂更年期綜合癥、乾燥綜合癥……而且,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進入“生化強生合劑”治療中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一切都趨向平衡。比如,先是大、小便通暢,多食與不欲食、血壓高低、血脂、血糖逐漸平衡,心率快與慢、體重超標準肥胖者與體重不足消瘦者趨向平衡,面部逐漸出現紅潤,光澤潔淨,老年斑逐漸淺淡,直至消失……
  我寫到這裏,已足以說明厥陰病系統的空缺不再是中醫的缺憾。“生化強生合劑”所治療的疾病,遠不止上述所列出的幾個。我斷定,在今後的臨床中,會有許多疾病補入厥陰系統中來,包括腫瘤。   

  我說的是陰陽五行的啟示與推演,用陰陽五行剖析了傷寒六經。而且補足了厥陰系統應有的內容。以“自主性調節”為法治癒了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二十多個功能性疾病;發明了生態同步療法[1]。感謝我們的先祖給了我陰陽五行智慧。敬告我的同胞們,中醫不會叫您失望,一定會在這太平盛世復興發展繁榮。
  以上便是我對關心“陰陽五行”與中醫的先生們的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注:藥療與食療同步,即天然藥物與飲食同步治療。

  

1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本文導航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jack 2014-6-28 12:16
第6頁添加“一、甚麼是疾病?”“二、甚麼是中醫?”,為了目錄方便。
引用 jack 2014-6-28 09:08
第16頁“1. 清下法:”改為“1. 清下法”。
引用 jack 2014-6-27 18:55
第28頁1處“于”改為“於”。
引用 jack 2014-6-27 18:52
第20頁2處“什”改為“甚”。
引用 jack 2014-6-27 18:46
第34頁2處“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44
第27頁“合制之”改為“合製之”。
引用 jack 2014-6-27 18:41
第9頁“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9
第8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7
第5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6
第3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1
第30頁1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9
第28頁19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5
第27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4
第26頁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2
第25頁3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8
第22頁3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3
第19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1
第6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9
第5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6
第4頁4處“症”改為“癥”。

查看全部評論(34)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8 08:06 , Processed in 0.0589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