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朱良春經驗精華全集

2012-1-13 00:00| 發佈者: jack| 查看: 46725| 評論: 0|原作者: 朱良春、邱志濟等|來自: 百度文庫

摘要: 朱良春,生於1917年,江蘇鎮江人。早年拜孟河御醫世家馬惠卿為師,繼學于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並於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師事章次公。歷任南通市中醫院首任院長,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暨江蘇省分會副會長,南通市 ...
朱良春治療頑固蕁麻疹的用藥經驗和特色選析
朱良春治療頑固蕁麻疹的用藥經驗和特色選析

  摘要:頑固等麻疹即慢性復發性蕁麻疹,其病因複雜,纏綿難愈,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如何根治蕁麻疹,中醫藥具有明顯優勢。吾師朱良春教授治療頑固蕁麻疹頗有特色,法宗仲景,獨具心得,活用經方,擅用蟲藥,審證求因,自創驗方,發皇古義,融會新知,觀朱師擅用件景方“升麻鱉甲湯”加味,和自擬驗方“頑固蕁疹散”及廉驗簡便方治療慢性痼疾的特色,即知老一輩臨床家的務實醫風,相對今之空喊中醫現代化,廢醫存藥之說,“自我從西化”之牽強附會,令人感歎,鄧鐵濤老教授所言“我們可以用中藥或改變劑型的中藥,去取代日益昂貴的抗生素,這樣既發展了中醫藥又發展了我國經濟。中醫現代化,必須總結過去,開拓未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醫學來,否則只會發展成西醫的一部分,就不是中華民族交給我們的任務了”。古往今來,中醫藥的宏觀優勢千真萬確,吾輩頗覺道經千載更光輝,實踐乃是科學爭鳴的最後裁判也。

  頑固蕁麻疹同中醫學之“癮疹”之說相似,俗稱“風疹塊”,西醫屬難以治癒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歸屬中醫瘡瘍範疇,“瘡者皮外也、瘍者皮肉也”,瘡瘍為皮膚疾患之總稱。<外科啟玄>雲:“凡瘡瘍皆由於五臟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脈不通而生焉”。〈病源候論>說:“夫體受風熱,濕毒之氣,則生瘡”。又說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感受風熱,風熱和血氣相搏,故發瘡。病形於外,而實發於內,究其因乃體虛感邪而得。據歷年報導,羅列慢性蕁麻疹常見證型治法有:①脾胃虛寒,表衛不固,風寒客留肌膚,治以益氣固表散寒,用補中益氣湯、玉屏風、麻桂各半湯等方加減;②氣血兩虛,風邪乘虛而入,郁於肌膚,治以益氣養血疏風止癢,用八珍湯、四物消風散、當歸飲子等方化裁;③肝腎陰虧,虛風內生,淫鬱肌膚,治以調補肝腎,養血熄風,用一貫煎、六味地黃湯等方化裁;④氣滯血瘀,致經絡不通,治以活血化瘀,祛風止癢,方用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等方化裁;⑤婦女沖任失調,耗損氣血腎精,治以調攝沖任,滋養肝腎,方用舉元煎合二至丸加味化裁。蓋人身之肌膚皮毛無不受營血滋潤營養,頑固蕁麻疹的發生與營血的關係甚為密切,放血熱、血寒、血瘀、血虛皆能引起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於濡養而發生本病。吾師朱良春先生治療頑固蕁麻疹頗具特色,法宗仲景,獨具心得,擅用蟲藥,活用經方,審證求因,自創驗方。今選析朱師治驗,以饗同道。
  
  1 風熱郁營創驗方 妙擬頑固蕁疹散
  朱師治療頑固蕁麻疹,審證屬風熱久郁營分,反復發作多年,纏綿不愈者,自擬“頑固蕁疹散”。藥用:赤芍、荊芥、炙僵蠶、炙烏梢蛇、徐長卿各10g,白鮮皮、地膚子各15g,蟬衣、烏梅、生甘草各6g。此為發作時湯劑,水煎服,日1劑。筆者歷年仿朱師之法,每收根治之佳效,少數久病體弱偶有復發者筆者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地骨皮,土茯苓製成散劑,或合“土茯苓丸”(筆者常備藥,組成:土茯苓、蒼耳子、金銀花、白鮮皮、地膚子、蟬衣、苦參、升麻、生地)服數月予以鞏固,亦均能根治。方中荊芥、赤芍祛風涼營,蟬衣質輕性浮,達表驅風,味甘性寒,氣清涼散,更有以皮行皮之功,但經驗證明,蟬衣用於止癢,安眠,搜透風熱,必須搗細入湯劑,故蟬衣用於散劑,其功效更著。加地骨皮亦意取以皮行皮,且地骨皮清熱涼血,降瀉肺中伏火,甘寒養陰,乃清肝腎虛熱,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本草匯言》雲:“甘寒清潤,不泥不滯,非地黃,麥冬同流”。方中赤芍去血中之熱,加地骨皮去氣中之熱,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清肺熱,導氣火,亦引皮膚水氣順流而下,不嫌燥烈傷津,破耗正氣,則與桑皮異曲同工。方中用白鮮皮、地膚子,亦取其善走皮膚,以皮行皮,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白鮮皮確能通行經隧脈絡,《本草正義》雲:“白鮮皮氣味甚烈,故能徹上徹下,通利關節,勝濕除熱,無微不至也”。地膚子利小便。清濕熱,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益精強陰,除虛熱。徐長卿祛風止癢,活血解毒,乃抗過敏之首選良藥,方中烏梅亦取抗過敏之意,頑固蕁麻疹現代醫學歸屬於過敏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異常的免疫反應,造成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發生疾病,就叫變態反應。中草藥治療過敏性疾病療效顯著,曆驗可證,如“過敏煎”(柴胡、防風、五味子、烏梅、甘草、蒼耳子、車前子)治療多種過敏性疾病,療效顯著,朱師用“頑固蕁疹散”治療頑固蕁麻疹眾多病例,筆者仿朱師之法歷年來亦治癒多例頑固蕁麻疹,均未見復發。據報導中藥在抗過敏反應中一能提高游離抗體,以中和過敏原,二能抑制IgE的產生,三能提高細胞內CAMP環磷腺苷的濃度。具有其中任何一個作用,都可抑制過敏反應。又有報導大棗內含有多量的環磷腺苷CAMP和環磷鳥苷CGMP樣活性物質,吃大棗後,CAMP樣活性物質被消化道吸收。但CGMP樣活性物質不易被吸收,分佈到末梢組織,使這些組織CAMP與CGMP的比值顯著增高,這就是大棗抗過敏的藥理,且大棗既能增強免疫,又能抑制免疫,故能調節免疫紊亂。筆者在治療頑固蕁麻疹善後鞏固階段,均囑患者每日生食大棗30枚。開水洗淨分3次空腹嚼服。乃取民間用大棗蜂房治風疹塊的驗方之意,取其補脾和胃、益氣生滓、調和營衛、解藥毒之意。朱師擅用蟲類藥,方中用僵蠶、蟬衣消散風熱、解毒透表,烏梢蛇搜風通絡、解毒止癢、外達皮膚,內通經絡,其搜風透達之力最強,朱師指出,“若病久頑疾、症勢深痼,而風毒壅於血分之病,非此藥不除,故有截風要藥之稱。凡癮疹瘙癢難除者,可加用烏梢蛇、僵蠶、蟬衣等蟲類藥,以加強搜風之力,效更佳妙”。朱師亦用此方治療頑固蕁麻疹審屬腸胃濕熱型,或熱象較重者加生大黃以清泄之,頗可縮短療程。但證有寒熱虛實,法有溫清補消,臨證不可拘執於一法一方,頑固蕁麻疹的主症為瘙癢,而無風不作癢,治風先理血,血行風自滅。故在祛風的同時,要著重調理營血,如涼血以散血,化瘀以活血。養血以疏血。溫血與行血等理血法合益氣、祛風等法靈活配合,達到正複邪自去,邪去而元氣自複的目的。
  筆者曾治鄭姓少婦,蕁麻疹連續發作5年,經中西醫治療時好轉時發作,長期以抗過敏西藥維持,頃又發作,面部四肢甚或周身透發風疹塊。瘙癢異常,大便二日一行,舌稍紅,苔薄黃,脈細數,審證求因屑風熱郁于營分,治當清營泄熱,祛風止癢,方用朱師“頑固蕁疹散”原方加土茯苓20g,地骨皮15g,日1劑,水煎服,並嚴囑禁食酒、魚蝦、雞鴨牛羊肉、蛋類、貝殼類、果奶類、飲料礦泉水及刺激性食物。服藥5劑後,複診喜告風疹塊已基本消退,自覺舒適,效不更方,再進5劑,諸證消失。再用原方增大劑量共碾為散,日量15g,分3次飯後用蜜水送服,並生食大棗10枚,囑守服100天,追訪3年無復發。
  
  2 肝風痰毒仲景方 妙用升麻鱉甲湯
  朱師治療頑固蕁麻疹審屬陰血虛,肝風痰瘀久鬱,午後夜間瘙癢較劇者,妙用“升麻鱉甲湯”,療效卓著。金匱方“升麻鱉甲湯”(藥用:升麻18g,當歸15g,川椒5g,生甘草10g,炙鱉甲30g,雄黃3~5g(經驗劑量),仲聖用治陽毒、面赤、身斑斑如錦紋,方意為解毒殺菌,通絡散結,由表透外之方,升麻解百毒,能周轉經脈,故又名周麻,與鱉甲同用,則深入陰分,透出陽分,當歸養血,甘草調中,乃祛邪不忘扶正,蜀椒、雄黃意取殺菌解毒,搜瀉肝風,消化痰涎久積。雄黃為硫化砷,殺菌化痰有獨特功效;蜀椒當是川椒而非胡椒,川椒炒有汗,川椒川人夏令常用以佐餐,謂可解毒解暑,雄黃鎮降,川椒麻澀。取此方養血滋陰、活血通絡、散結外透、化痰解毒之用,治療肝風、痰瘀、毒邪久客皮毛腠理之間而發風瘙癢之風疹塊即頑固蕁麻疹頗為合拍,蓋此證多營虛為本,瘀熱不散,風熱相搏為標,因此,治療須以養血滋陰為主,通絡活血,搜瀉肝風,消化痰涎為輔。<本草綱目>謂雄黃可治風癢,與川椒相伍,搜瀉肝風,其辛散峻猛之性相得益彰,可迅速消除客留皮裡膜外之風邪、瘀熱、痰毒、濕濁。尤其是搜風止癢之力功勝蟲類藥。乃速戰速決之妙藥也,但須中病即止,一般使用10劑最多,以免除副反應。考雄黃內服,國內教材、方書、藥典多不一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1984年高校教材《中藥學》中,規定用量0.3~0.9g入丸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草藥學>中,規定用量為0.3~1.2g入丸散,《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中,1977年版規定內服用量為0.3~1.0g,1990年版改為0.15~0.3g,而2000年版又改為0.05~0.1g,這是中醫藥界的一個尷尬,設想此和脫離實踐,明哲保身,不惜丟掉國寶的原汁原貌不無關聯。然而實踐經驗是科學爭鳴的最後裁判,事實勝於假想,據歷年報導,楊倉良治療支氣管哮喘用雄黃日量1.5g分3次服(入丸劑),效果顯著,無副反應(見《毒劇中藥古今用》)。高學照治骨髓增生綜合徵用雄黃裝膠囊日量3g,分3次服,獲良好效果,除個別患者有輕度上腹不適和腹瀉外,未見心、肝、腎等髒損害(見《臨床內科雜誌>》998,15(3>:125),楊新中等用雄黃日量3.1~6.2g膠囊裝治療白血病無副反應(見《中醫雜誌》1997,38(1>:51),嚴長江等治療驚癇等病均在對證處方中加雄黃3g沖服,經治千例無一例中毒(見《浙江中醫雜誌》1988,23(1>:33)。諸此等等事實,舉不勝舉。結合筆者仿朱師之法用“升麻鱉甲湯”加味治療頑固蕁麻疹,用雄黃內服的實踐,足以證明,適當的應用雄黃,即使超過藥典之規定劑量,確無中毒反應。但雄黃必須經水飛法提高品質,有效清除硫化砷的含量。降低毒性。醫聖張仲景之精華不可丟,因懼怕可能中毒,會承擔醫療風險而不敢應用雄黃,使大好良藥蒙羞,誠為憾事。
  筆者仿朱師之法,曾治黃姓少婦。風疹塊持續不已,常年發作,疹塊或白或赤,多於午後或入夜加重,乃致夜不成寐,病已3年,屢經中西醫治療未效,近月發作更癢甚,經疏風止癢中藥治療及西藥抗組織胺類加激素治療,每10天仍發作5~6次,頗感痛苦,詢之與食物、季節無關,查四肢軀幹多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粉紅色風團樣風疹塊,觸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顯見抓痕血痂,舌偏紅,黃白相兼苔,脈濡細,證屬陰血虛,肝風痰瘀久鬱,投“升麻鱉甲湯”(劑量如上),加蟬衣、僵蠶各10g,服3劑皮疹大部消退,瘙癢停止,再服2劑,諸症如失,追訪2年無復發。

  按:朱師治療雜病的用藥經驗是處處注意陰陽相互為用的內在條件,時時注意開合升降的相互協調制約,治療頑固性、瘙癢性皮膚諸疾,師法前賢,獨具心得,常融祛風止癢,理濕止癢,殺蟲止癢,清熱止癢,潤燥止癢,解毒止癢,化瘀止癢,補虛止癢等法於一爐,尋求古訓,審證求因,擅用蟲藥,活用經方,首重調和營衛,祛風和血解毒,其方簡效宏之秘,乃淵源於《內經》,取法於天地陰陽之變化規律,其相反相成配伍用藥法則,是陰陽五行學說在用藥配伍上的具體運用。朱師指出,“雜病頑疾用藥,不可補者純補,瀉者純瀉,寒則皆寒,熱者皆熱,升者均升,降者均降,有陰無陽,有陽無陰。用補時少佐以瀉,用瀉時少佐以補,用熱藥治病少佐以寒涼,用寒藥治病少佐以溫熱,用升散須少佐以降斂,用降斂須少佐以升散”。有從正面佐助治療兼證及監製主藥峻猛之性,有用反佐之法,寒者寒之,熱者熱之以作為誘導,充分發揮主藥的作用。務使方中有相反相成的配伍藥物,以符合陰陽相反相成的規律。此乃岐黃之秘,是老一輩臨床家的治病絕招,《靈樞•論疾診尺》雲:“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之寒,陽之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日寒生熱、熱生寒,此乃陰陽之變也”。醫者用藥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做到範在先,必深悟此理,有醫者對中醫治療各種頑疾的優勢,至今日未能認識,可謂未知吾中醫之囊秘也。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本文導航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5 05:25 , Processed in 0.0228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