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朱良春經驗精華全集

2012-1-13 00:00| 發佈者: jack| 查看: 46728| 評論: 0|原作者: 朱良春、邱志濟等|來自: 百度文庫

摘要: 朱良春,生於1917年,江蘇鎮江人。早年拜孟河御醫世家馬惠卿為師,繼學于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並於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師事章次公。歷任南通市中醫院首任院長,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暨江蘇省分會副會長,南通市 ...
朱良春治療痰注(結節病)對藥臨床經驗
朱良春治療痰注(結節病)對藥臨床經驗

  著名老中醫學家朱良春老師對藥臨床經驗系列,我們已整理7稿,發表于《遼寧中醫雜誌》和《實用中醫藥雜誌》兩刊(於2000年6月起連載)。本文整理朱師治療痰注(有稱多發性瘰鬁),西醫謂結節病的用藥經驗和特色加以淺析,以飧同道。

  1、理融中西,組方嚴謹
  痰注病名來自朱丹溪,《丹溪心法》雲百病多有夾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朱師指出中醫病名痰注或痰核,西醫則多屬結節病。臨床所見患者皮下結核,推之可移,按之質硬,皮色不變,又無疼痛,均可診為痰注或痰核。現代醫學認為皮下結節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可累及全身多種器官的非乾酪性上皮樣慢性肉芽腫病變,可發生在淋巴結、肺、皮膚、肝、脾、眼、指骨等處。雖屬良性,少數可後遺呼吸機能不全或其他器官的不可逆病變,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沈金鼇在《雜病源流犀燭》中雲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朱師據怪病多痰百病兼痰之說,且據臨床實際,分清虛實和兼夾,自擬化痰散結之基本方,隨症加減,歷年來用於臨床,療效頗佳。基本方為生旱半夏、炒白芥子為對,炙僵蠶、紫背天葵為對。生牡蠣、夏枯草為對組成。現僅舉朱師醫案二例,以舉一反三。曾治一婦,年46歲,周身出現痰核暨皮下結節,呈對稱串珠狀,逐步增多,達100多枚,推之可移,按之堅硬,皮色不變,又無疼痛,病理切片證明病變屬於肉芽腫性質的病損,診為皮下結節病,曾服中藥100餘劑罔效,薄白苔,脈緩。朱師投化痰軟堅散結之基本方加海藻、昆布為對,生薑、紅棗為對,藥服6劑後,患者稍覺神疲乏力,口幹少津,朱師斷為正氣不足,于原方加黨參、黃芪為對,炙蜂房、仙靈脾為對,共進65劑,兩腿結節消失,腰部結節縮小,繼以原方出入,制丸續服,藥用:生半夏60克、炒白芥子120克、紫背天葵120克、炙僵蠶120克、炙蜂房120克、炙地鱉蟲120克、山棱60克、仙靈脾100克、川石斛100克、當歸100克、炮山甲100克、鹿角霜80克、生黃芪120克、甘草30克,共碾極細末,蜜丸每服8克,早晚兩次,食後服。守服丸藥3個月,全身結節消失,追訪2年無復發。朱師臨證用藥,組方嚴謹,配伍精當,尤治奇難雜病,每用對藥組合,方簡效巨集,而靈活變化寓於其中,此案首擬湯方,攻補兼施,靜中有動,升中有降,升降相因,寒熱相濟,補中寓通,理融中西,組方嚴謹。亦體現朱師用藥溫而不燥,補而不壅,攻而不峻,滋而不膩之特色。

  2、法宗仲景,自出新意
  朱師治療痰注,痰核,屢用炒白芥子,生旱半夏,紫背天葵,炙僵蠶為主藥,乃因白芥子、生半夏祛有形之痰核效果最佳。白芥子得半夏不但氣醒痰豁,氣順痰降,而且解鬱調中,軟堅散結,尤能深入皮裡膜外經隧曲道之處,既治氣滯痰凝,亦治痰凝氣滯。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結止痛,消腫辟惡之功。朱丹溪言其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在此義也。
  白芥子祛皮裡膜外之痰亦為現代醫學中之臨床所證實。如滲出性胸膜炎,膝關節滑膜炎,耳軟骨膜炎,舌下囊腫,以及內臟中之肝腎,卵巢等囊腫,臨床證明非白芥子不能建其功。《本草正》言:白芥子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因其味厚氣輕,故開導雖速,而不甚耗氣。
  朱師劑量有用至18克者,未見付作用。細究痰注之痰核乃屬陰寒固閉,濕痰堅凝之類,所謂不痛,不紅,不作膿。又當屬陰邪。陰邪痰飲,當以溫藥治之,乃仲景之旨。上案皮下痰核結節多至100餘枚,乃濕痰流注全身經隧絡道也。生旱半夏長於燥濕化痰,降逆散結,消痞止嘔,古今方書多言其溫燥有毒,考仲景《傷寒論》用半夏處方共18處,均為生用(生半夏的正品應為生旱半夏,現今通用之水半夏生用就不直一談了)。朱師熟諳仲景《傷寒論》半夏生用之旨,治療痰注痰核借其溫,借其燥,借其毒,以資衝動而開陰霾,生半夏之所以化痰散結,驅痰逐痰,治痰注、痰核有殊功者,其得力原在於此。實踐證明炒白芥子,生半夏同用,能深入經隧曲道之處,掃蕩久踞皮裡膜外暨經隧曲道中之痰核。兩藥相須為用,凡結痰、頑痰、老痰、無不披靡廓清。經隧絡道所到之處也。旱半夏生者,澀舌戟喉,質滑而澀,既衝動又滲利,又收澀有毒,經煎煮後,毒性大減或消失。但量少久煎則大減生半夏化痰散結之衝激之性,則無以借其偏勝而建殊功也。半夏得薑棗一開一闔,降斂而兼宣發,薑棗得半夏,則和中之力更大。方中僵蠶善於化痰散結,李時珍謂其散風痰結核,得半夏則一升一降,調正氣機,升降復位。與紫背天葵相須為用,功能散結消腫,解毒利水,對瘰鬁結核有著效。方中生牡蠣、夏枯草為對,海藻、昆布為對均取其消核軟堅之功。牡蠣得夏枯草則軟堅散結,潛浮陽,斂真陰,舒肝鬱,消痰核之力更著,夏枯草得牡蠣,其清肝散結,消癭瘤痰核之力益增。但朱師指出:海藻、昆布咸苦而大寒,必須慎用,劑量要在10左右為宜,且要察其不耐者即去之。張壽頤指出:海藻鹹苦而寒……陰寒凝聚之結核,非其治矣。筆者地處東南沿海,歷年來所遇癭瘤結核多正氣不足,清陽不運。均非結熱之侯。故多不耐海藻、昆布之咸苦大寒。曾請朱師析疑,師謂我們的祖先喜用海藻昆布的,均生長在氣候乾燥之西北地方,此乃南北用藥有異也。朱師據現代醫學報導,免疫機制與肉芽腫暨痰核的生成有關,且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本病有效。故在方中加炙蜂房、仙靈脾為對,意在大補腎陽以阻生痰之源,又能提高細胞和免疫功能。朱丹溪指出內傷夾痰,必用參、芪、白術之屬。又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故朱師在丸藥中用薑黃、陳皮、黃芪、黃精以補氣,行氣,降氣。方中地鱉蟲,炮山甲為對,乃取朱丹溪,唐容川等前賢提出的痰夾瘀血,遂成巢囊以及瘀血既久,化為痰水之意,朱師以痰瘀相兼之理,指出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化,證之臨床,誠為經驗之談。

  3、隨證化裁,通權達變
  朱師曾治一男,年45歲,因勞累,自覺疲憊乏力,體重減輕,時有低熱盜汗,胸痛乾咳,周身淋巴結腫大,且出現皮下結節(痰核)70多枚,邊緣清楚,並無觸痛,作結核菌素試驗及血沉均正常,胸透提示兩側肺門淋巴結腫大,西醫診為結節病。舌苔滑膩,脈細滑。朱師診為痰核之症,擬投化痰消核兼益氣陰之劑,方用基本方加太子參、川百合為對,十大功勞葉,葎草為對,制黃精、甘草為對。服藥10劑,痰核即基本消失,留者寥寥無幾,繼服20劑,諸證悉除,隨訪7年無復發。
  此案例雖見低熱盜汗等氣陰兩虛之證,但患者發病時間較短,亦即痰核聚結的時間較短,故痰核消除較快。張景嶽說凡實痰無足慮,而最可畏者唯虛痰。這是因為實痰其來也驟,其去也速。病本不深;而虛痰其來也漸,其去也遲,故病難治。
  治痰分虛實是中醫學理論之特色,所舉兩例同為痰注之痰核症,唯病有久暫,西醫均診為結節病,朱師則隨證化裁,通權達變,辨證論治,用藥熨貼,均收著效。蓋痰為陰邪,其性粘滯而易於內伏,痰濁內伏,遏阻陽氣,陽氣不能伸展,至陰不配陽,陰遏陽鬱而發熱,或痰濁遏阻而發熱。此案時有低熱不同於外感六淫,又不同於血虛、陰虛、氣虛等因之發熱。故朱師用化痰軟堅散結之基本方3對藥加太子參,川百合為對,黃精、甘草為對以清補氣陰,功勞葉,葎草為對以養陰而清鬱熱,合基本方共奏溫燥清潤並用,化痰。軟堅、散結、退熱並用,實為隨證化裁,通權達變之典範。

  邱志濟(浙江省里安市廣益中醫疑難病診所325200)
  朱建平(南通市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226001)
  馬璿卿(安徽蕪湖市中醫學校)
  發表《實用中醫藥雜誌》2000年第11期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本文導航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5 14:15 , Processed in 0.0211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