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朱良春經驗精華全集

2012-1-13 00:00| 發佈者: jack| 查看: 46716| 評論: 0|原作者: 朱良春、邱志濟等|來自: 百度文庫

摘要: 朱良春,生於1917年,江蘇鎮江人。早年拜孟河御醫世家馬惠卿為師,繼學于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並於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師事章次公。歷任南通市中醫院首任院長,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暨江蘇省分會副會長,南通市 ...
從痹病三個主症談用藥經驗
從痹病三個主症談用藥經驗
  朱良春

  “痹病”是風濕類疾病之總稱,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質增生及坐骨神經痛等疾病。其共同特徵均以關節疼痛、腫脹、拘攣僵直為主證。其病因、病機均以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氣、血、痰、瘀內阻,導致經脈閉阻,凝澀不通,氣血壅滯,痰瘀膠結,深入經隧骨骱,如油入面,難以化解,以致病情反復纏綿,施治頗感棘手,絕非一般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絡、止痛之品所能奏效。且久痛多虛,久痛多瘀,久痛入絡,久必及腎,故在治療上需於常規辨治基礎上,參用益腎培本、滌痰化瘀、鑽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茲就疼痛、腫脹、僵直拘攣三個主證,結合臨床實踐,談談用藥經驗。

  一、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狀之一,如果能夠迅速緩解疼痛,則患者信心增強,病情易趨緩解。根據疼痛的臨床表現,可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側重,往往多是混雜證型,難以截然分開。

  1.風痛:其疼痛多呈遊走狀,走注無定,因“風者善行數變”之故。祛風通絡以治其痛,是為正治。在辨治基礎上,輕者可以加用獨活,因《名醫別錄》謂其“治諸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者”;《本草正義》稱“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藥,……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本品確有鎮痛、抗炎鎮靜、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為佳,惟陰虛血燥者慎用,或伍以養血之品,始可緩其燥性。或用海風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遊走性之疼痛。重證則宜選用蘄蛇,《玉楸藥解》謂其“通關透節,泄濕驅風”;《本草綱目》稱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本品透骨搜風之力最強,乃“截風要藥”。不僅善於祛風鎮痛,而且具有促進營養神經的磷質產生之功,對拘攣、抽搐、麻木等症有緩解改善作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使抗原、抗體的關係發生改變,防止組織細胞進一步受損,促使痹證病情之穩定,提高療效。以散劑效佳,每次2g,1日2次,如入煎劑需用10g。

  2.寒痛:因寒邪內阻經脈而致之疼痛,臨床最為多見,受寒加劇,得溫稍舒,治宜溫經散寒,而止其痛。川烏、草烏、附子、細辛四味乃辛溫大熱之品,善於溫經散寒,宣通痹閉,而解寒凝。川烏、草烏、附子均含烏頭堿,有大毒,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g;生者應酌減其量,並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細辛可用8~15g,有人曾報導用60~120g,未見毒副作用,可能與地域、氣候、體質有關,仍宜慎重為是。或用穿山龍30g,徐長卿15g,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3.濕痛:痛處有重著之感,肌膚麻木。治當健脾化濕,參用溫陽之品。濕去絡通,其痛自已。生白術45g,蒼術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鑽地風、千年健各30g,善祛風滲濕,疏通經脈,以止疼痛。

  4.熱痛:多見於痹證急性發作期,或邪鬱已久而化熱者,其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稍舒,伴見發熱、口幹、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常規用藥收效不著時,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黃宮繡《本草求真》明確指出:“曆節掣痛,羚羊角能舒之”。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關節紅腫熱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黃丸”,當能挫解。同時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各等分研細末)以冷茶汁調如糊狀,取紗布塗敷患處,每日1換;或用鮮鳳仙花莖葉(透骨草)搗攔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腫止痛,縮短療程。

  5.瘀痛:久痛多瘀,凡頑痹久治乏效,關節腫痛,功能障礙,纏綿不愈者,多是病邪與瘀血凝聚經隧,膠結難解,即葉天士所雲“絡瘀則痛”是也。常規用藥,恒難奏效。必須採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蠍、水蛭、僵蠶、天南星、白芥子之屬最為合拍。其中蟲類藥之殊效已為眾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疼痛,具有佳效。《神農本草經》之“治筋痿拘緩”,《開寶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就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其基本病變是滑膜炎,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類風濕因數無論是IgM、lgG、IgA,都大多在關節內部產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痰瘀深結經隧骨骱之機理,相為吻合,前賢指出南星專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二、腫脹
  “濕勝則腫”,此為關節腫脹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濕消腫,但久則由濕而生痰,終則痰瘀交阻,腫脹僵持不消,必須在祛濕之時,參用滌痰化瘀,始可奏效。通常而言,“傷科治腫,重在化瘀;痹證治腫,重在祛濕”。二法同時並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療效。
  腫脹早期,常用二妙、防已、澤瀉、澤蘭、土茯苓等。中後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蠍、地鱉蟲、烏梢蛇等。此外,七葉蓮長於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並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三、僵直拘攣
  僵直、拘攣乃痹病晚期之象徵,不僅疼痛加劇,而且功能嚴重障礙,有時生活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此時均應著重整體調治,細辨其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頗,而施以相應之方藥。
  凡關節紅腫僵直,難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熱之邪與痰濁瘀血混雜膠結,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必須加用豁痰破瘀、蟲蟻搜剔之品,方可收效。藥如山羊角、地龍、蜂房、蜣螂蟲、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熱止痛,緩解僵攣,如肢節拘攣較甚者,還可加蘄蛇、山甲、僵蠶等品。如屬風濕痹痛而關節拘攣者,應重用寬筋藤,一般可用30~45g。偏寒濕者,重用川烏、草烏、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風藤、海風藤善於通行經絡,疏利關節,有舒筋通絡之功,與雞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僅養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伴見肌肉萎縮者,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熟地黃、蜂房、石楠藤,並用蘄蛇粉,每次3g,1日2次,收效較佳。

  以上諸證在辨治時,均需參用益腎培本之品,藥如熟地黃、仙靈脾、仙茅、淡蓯蓉、補骨脂、鹿角片、鹿銜草等,始可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作者系南通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本文導航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4 05:00 , Processed in 0.99288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